徽州情怀
“30多年过去了,但徽州的山水、文化、情谊时在梦中,永远是我俩美好回忆……”这是4月18日,李仁臣和何慧娴夫妇重返故地与老领导、老同事、老朋友相聚时道出的一番感慨。
李仁臣、何慧娴,都是复旦大学新闻系毕业的高材生。由于“文革”,后毕业的何慧娴被分配至《徽州报》当了记者、编辑。已在北京工作的李仁臣也随后调至《徽州报》工作。1972年《徽州报》被迫停刊,李仁臣被分配到地委办公室当秘书,何慧娴被分配到地区广播局工作。1978年夏,李仁臣被调到《人民日报》社评论部当了评论员,随后不久,何慧娴也被调至《新体育》杂志当记者。30多年来,他俩写了不少名作,尤其是李仁臣撰写《就是要彻底否定“文革”》的评论员文章,与何慧娴合写的中国女排《三连冠》的报告文学产生的轰动效应,至今犹在。正因业绩突出,人品好,刚过不惑之年的李仁臣从评论部副主任岗位上,一下子提升为人民日报副总编辑,后任全国政协委员、文史委副主任;同时,何慧娴的体育报道业绩显着,受到领导的赏识,从记者岗位上提升到总编辑、社长、国家体育总局党组成员,新闻发言人,曾任中国奥委会副主席,也是第十届全国政协委员、提案委员会委员。而今,他俩尽管都退下来了,但李仁臣仍担任中国社科院博士生导师;何慧娴仍担任中国奥委会顾问。时光飞逝情难逝,他俩与徽州挥手一别,就是30多年。30多年来,他们魂牵梦萦徽州,忆及朋友……
徽州,地处黄山脚下,今黄山市治,风光绮丽,人文丰富,徽学、徽商、徽墨、徽菜、徽剧驰誉海内外,誉称“东方瑞士”,令人神往。
睹物思人,触景生情。30多年后,他们终于圆了梦,回到了故地,见到老领导、老同事、老朋友,悠悠往事涌上心头,说不完,道不尽。“我们在徽州整整工作了八年,是人生最好年华、又是受益终生的八年。”仁臣动情地说:“一次,因上海家中有急事要我回去一趟,便向当时地委办事组组长姚先锋请几天假,殊不知,姚组长一口回绝,‘不同意’,一下子把我懵住了,但转念一想,应听从领导的,就没回上海。事后,姚先锋找我谈心时说,‘这是组织上对你的考验,不错,你还是经得起考验的’。没想到,不久,我就被吸收入党,金仕祯、沈普修同志是我的入党介绍人。”讲到这里,仁臣心里很感激,他说:“一次考验,两个介绍人,我终生难忘。”
在徽州八年,令他俩难忘的事太多了。仁臣接着说:“当年,我受益更多的是,先后在地委书记万立誉、陈硕峰、张锡的领导下工作,学到不少东西,尤其是他们作风扎实、生活朴素、勤政爱民、关爱下属的高尚品德对我影响很大。”
人的一生如能遇上几位好领导、几位知己,那是最大的幸事。仁臣话锋一转,说:“当年,我将要离开徽州时,地委张锡书记动情挽留,并说对我的使用组织上已有考虑。当时,我非常感动和吃惊,像这样重大组织人事安排能对我讲,这充分表明地委领导对我的信任、关爱。这份感激之情在我心中是永远挥之不去的。”俗话说得好,人世间最不能忘却的就是朋友的情谊。仁臣低沉地说:“记得有一年,葛崇岳同志去人民日报看我,说万立誉书记走了,顿时,我的眼泪刷刷刷往下滚,再也无法克制内心的哀思之情……”
“要说感激之情,不仅仅是工作上,而且还贯穿在细微的生活之中。”慧娴接过话茬说:“当年在报社工作期间,大家生活都很清苦,我俩的工资加起来才106元,但气氛非常好,相互间都称呼老南、老李、小张、小方,没有职务称呼,如有什么困难都相互帮着,谁病了,大家都来看望,邻居之间非常亲和。南岳民同志是报社总编辑,他领导有方,为人又好,对我两个外地人格外眷顾。老南的夫人陈大姐对人特好,尤其对我们的两个孩子非常呵护。报社同事阿土的妈妈还经常帮我们家照应孩子,家里有什么好吃的、好玩的都给他们吃、玩,如同自家孩子一样疼爱,真是难得啊……”
徽州,不仅人好,而且山水也有灵性。那天,在机场一见何慧娴,我高兴极了,握着她的手脱口而出,哇!30多年未相见,你还是那么漂亮,那么年轻!她微笑地回答我:“这是徽州的山水滋养的。刚才,我俩在飞机上俯瞰徽州山水,一草一木那么亲,植被那么好,多养人!甚至连这里的蔬菜和豆腐都那么鲜美,想当年,我们两个孩子,可以说是吃徽州青菜和豆腐长大的,连孩子们都忘不了徽州。”
悠悠往事,历历在目,看起来很琐碎、零杂,但却是他们人生旅途中重要的一部分,充满着情和爱。徽州,在他俩心目中看做是第二故乡。慧娴充满深情地说:“我们一踏上屯溪老街,顿觉心潮澎湃,真有回家的感觉。漫步街头,寻踪访古,虽然找不到当年的痕迹,但当年的感觉还在。老徽州地委大院,已是面貌全非,但令人欣喜的是,一棵古槐依然挺立、迎风招展,似乎在欢迎我俩的到来……”
故地重游,老友相逢,你一言,我一语,点点滴滴在心头。仁臣感慨地说:“这一次,我和小何重返故地,是怀着感恩之心,来看望老领导、老同事、老朋友,感谢当年对我们的关爱,没想到,却受到如此热情的礼遇,这浓浓的徽州情我们永不忘怀!”